王充闾今日上午将莅临大连图书馆
今天上午,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家王充闾将莅临大连图书馆,在本报与该馆合办的白云论坛传统文化讲座上,以“老皇帝的难题”为题,聊聊封建社会皇帝立嗣的问题。近日,记者对王充闾进行了采访。
谈童年教育:私塾教育有利有弊,好在练就“童子功”
记者:王老师,您在散文《青灯有味忆儿时》中详细谈了童年读私塾的情形。您认为,那段私塾时光对您有着怎样的影响?与当时、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相比,那种私塾式教育有何得与失?
王充闾:八年私塾教育,使我有机会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最基本的典籍,掌握了旧时代一个读书人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读写古文、作诗填词等,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国学功底。而且,“童子功”的特殊强化训练,也充分开启了智慧之门,增强了记忆能力。当然,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一是束缚头脑,限制了思维的扩展;二是学问单一,缺乏自然科学、西方哲学、艺术、外语等现代知识分子应该掌握的知识;三是完全忽视体育锻炼,谈不上全面发展。
谈皇帝立嗣:“家天下”选不出能人,“天下为公”又舍不得
记者:这次来连讲座的题目是《老皇帝的难题》,说的是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所面临的难题。皇帝的难题,恐怕最难的是在寻求一个嫡出长子这样的可以依循的宗法制度,与选出一个能继承祖业的可靠人选之间寻求平衡。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王充闾:这次讲座中我想着重阐明两点:一是,自从皇权世袭这一体制确立下来,封建王朝就始终潜伏着无法克服的矛盾,成为一个永远跳不出的怪圈:要么,你就干脆放弃“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要么,就得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兵连祸结,骨肉相残,朝廷危机四伏,社会动荡不宁的现实。放弃前者不可能,因为“家天下”、世袭制是封建皇帝的命根子;这样,就只能永无穷尽地吞咽混乱、败亡的苦果。二是,探索那些创业垂统、叱咤风云的封建帝王,何以在筹措其他方面都能得心应手,心想事成,而偏偏在建储、交班这件事上,屡屡受挫,捉襟见肘,焦头烂额,狼狈不堪?想就这一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找些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王充闾今日上午将莅临大连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