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榜单的中国式讽刺
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8月30日公布最新一期全球最适合居住城市报告,澳洲墨尔本击败常胜军加拿大温哥华,成为全球最适合人居的城市。中国大陆有8个城市上榜,排名最好的是北京的第72名;中国台北排名第61名,与前一次调查相同;中国香港排名第31,在中国城市中排名最高。(8月31日中新网)
这个由英国人搞的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看来也极不靠谱。起码对中国人而言,上榜的中国宜居城市充满了讽刺意味。看看上榜的中国大陆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苏州、天津、上海、深圳、大连、广州、青岛。这些城市中,除了江南的苏州和北方的青岛、大连这两个海港城市,其他城市恐怕不是宜居而是难居。
以最宜居的北京为例,城市交通梗阻到让人苦不堪言。不是城市交通不发达,不是城市交通不立体,而是路的延伸跟不上车的增加,交通的疏跟不上车的堵。交通梗阻,尖峰时刻已经演化为城市病。短短几站路,要走几个小时在北京已不新鲜。有车一族,要想在京城有飙车的感觉,绝对是奢侈的梦想。
交通不说,北漂人挤进京城的生活艰辛,而且难成“北京人”的现实苦痛,也成为首善之都一直都无法破解的难题。高房价下房奴的哀叹,雨季来临时常被水淹的大街小巷……这些能说明北京宜居吗?
上海、广州、深圳,也大多存乎以上的城市通病。这些一线城市在中国最宜居,只能说明老外不谙中国国情、市情和民情。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按照这家英国机构的宜居城市指标,主要包括治安、基础建设、医疗水平、文化、环境及教育。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基础建设自然是最好的,高楼大厦最集中,好的大学和医院当然也多在这些城市。但是,这只能说明这些城市享有资源和资本的特权,彰显中国城乡差别和城市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关键是,这些硬件上看上去很美的城市,在城市治理的软件上却存在着许多硬伤。
此前有媒体报道,生活于一线城市的白领纷纷逃离这些城市,而转向中小城市工作和生活。这从一个层面也折射了越是大城市越是不那么宜居。当然,据说那些逃向小城市的白领们后来又重回大城市,但这更加悲戚地说明,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国人面临着一种艰难的生活抉择——哪个城市都不那么宜居,都存在着让人焦虑和无奈的城市病。城市化的阵痛期,导致人们不得不四处漂泊流浪,身心俱疲。
其实,宜居城市不单单是抽象的数字叠加和专家们生冷无趣的统计分析,而是具体的生活感受和平民化的体验。所谓宜居,不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灯红酒绿而是小桥流水衣食住行和百业兴旺。中国城市要宜居,就要从追求华丽硬件投入蝶变到抚慰现实民生上来。
——宜居城市榜单的中国式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