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特色干海产品,别让游客把“坏印象”带回家
“大连的特色是海”,在很多外地游客的心中,干海产品是最能体现大连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很多旅客离开大连时,都带着大包小包的干海产品(或海洋休闲食品)。进入旅游高峰期,在我市一些商场的干海产品专柜,前来购物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不过,近日记者调查却发现,一不留神,游客很可能把“坏印象”带回家。
现象:游客都在“这里”买,大连人都在“那里”买
在火车站二楼候车室北侧的干海产品销售专柜,来自安徽的王女士购买了一袋标注500克的腌渍“鲨鱼肉”,还有两袋小包装的即食小黄花鱼。记者观察了一下,20分钟内就有10多名顾客购买。记者问了几位旅客,大家都表示在火车站或观光时购买这些干海产品,主要是觉得方便。
记者发现,这些游客光顾的干海产品销售点,多是散装货,可以根据顾客要求现场包装成袋,没有生产日期。而价格、品质相差也很大。在天津街一家销售点,散装鱿鱼丝有56元/公斤,还有96元/公斤的,问售货员两者有何区别,回答:一分钱一分货。在一家店铺门口,干海虾就放在店门口的地上,没有任何遮盖地在晾晒。
而大连商场一楼干海产品销售专区,云集了不少耳熟能详的知名海产品品牌。在“獐子岛”品牌销售区,一位顾客表示:“我是大连本地人,帮朋友过来买的,是指定要这个牌子的东西。”在“远洋”品牌的销售区,五六位女士在选海鲜休闲食品。记者上前询问时,旁边一位男士说:“她们是日本朋友,是我带她们来的。正规商场产品质量放心,否则会影响大连声誉。”记者注意到,同样是鱿鱼丝,品牌产品大约在每公斤200元左右。
质疑:游客带走的能代表“大连品质”吗?
那么,这些针对游客销售的“大连干海产品”,能代表“大连”吗?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干海产品加工是传统的渔业加工业,虽然近年来也有不少新品种的休闲类海洋食品上市,不过,就总产值和在各大渔业企业加工份额中都不算大,入门门槛也相对较低。多数为小企业生产,其中不少小企业根本没有生产设备,只是从天南海北采购来散装成品进行贴牌包装。
以烤鱼片为例,上世纪80年代多采用马面鲀(俗称“扒皮鱼”),该种鱼涨价后,采用的是鳕鱼。而很多大企业只能用“兔子鱼”等多种海鱼来生产烤鱼片,虽然不是单纯一种海鱼,不过品质还是有保证的。但在一些小企业或小作坊,为降低成本,“根本看不到整鱼”,都是用各种鱼肉压制的。
此外,品质差别也很大。“拿起一片,用手一抖,全是白色粉末,那是淀粉,为了增重的。”据介绍,在烤鱼片、鱿鱼丝生产中添加大量淀粉已经成为小企业、小作坊降低成本的惯用手法。
追问:大企业为啥抢不过“杂牌军”
在这场竞争中,“正规大企业反而干不过贴牌的杂牌军”这是业内人士的感慨。有人甚至表示,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肯定不是知名品牌,包括在一些大商场内,贴牌的干海产品卖得都不错。
大连金山水产是我市一家大型渔业加工企业,该企业一位负责人表示:“国内市场营销费用很高,回款慢,进店费用高,我们现在主要针对国际市场开展加工贸易,利润没有国内市场丰厚,但比较省心。”
“我们的产品单价高,定位在中高端人群,以前也在火车站等地区针对游客销售过,但卖不动。此外,这些地方也不能给企业适当的空间展示品牌,有损品牌形象。”一位渔业企业销售经理介绍。据了解,由于原料及其他生产成本,目前,正规企业的干海产品价格是街头散装货的两三倍以上。
从去年开始,北京火车站二楼把原先“杂牌军”的商业网点撤掉,换成“稻香村”、“红螺”等北京知名食品专柜,虽然价格略贵,但可以让旅客买到真正能代表北京特色的商品。北京火车站的做法值得我们这座旅游城市借鉴。
—— 大连特色干海产品,别让游客把“坏印象”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