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国家人才航母的动力引擎
它犹如一座桥,那头是海外学子,这头是祖国母亲;它犹如一条纽带,那头连着创业项目,这头连着家乡的广阔天地。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在11年间实现了从“立足辽宁,辐射东北”到“立足东北,服务全国”的全面升级,活动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升规模和层次,实效性不断增强。中国海创周搭建的留学人员项目、人才、资本、信息四大对接平台,全方位构筑了海外学子归国创新创业的特有模式,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热情。在第十二届中国海创周开幕之际,本报特推出系列报道,向读者展示海外学子创业报国的激情与梦想。
这是服务于全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国家级平台,这是各地政府宣传留学人员创业政策、引进海外智力的重要渠道,这是国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寻求科技项目合作和招聘海外人才的重要途径,这是我省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已经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的最好选择。
今年6月29日,第十二届中国海创周将全新启幕,带着海外学子的满腔热情,带着祖国母亲的无限期盼,更多惊喜值得期待。
11年累计创造产值500多亿元
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项目的留日博士郭方准,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科研工程“超高分辨宽能段光电子分析实验系统”已经申请了16项国家专利,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从美国贝尔实验室回来的研究员李丕带领他的团队正在为实现下一代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而努力工作,他们的合作伙伴包括英特尔公司。
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的中国海创周,让58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这一平台回国就职,有2800多名海外学子实现成功创业,共创办企业1900多家,获专利3700多项,累计创造产值500多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回眸11年走过的历程,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1.2万余名留学人员、900余位国外客商曾经驻足中国海创周,1.5万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开展了合作洽谈,共签订4100余项合同。
“无论你飞得多高多远,回家总是快乐的。”一句温暖的问候,召唤着无数海外学子投身祖国的怀抱。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更多的海外学子心系家乡。目前,已经有61个海外华人团体、1000多名留学人员报名,他们携带千余个项目回国创业。
从被邀请参会到主动来“抢”人才
每年的海创周上,都有来自全国各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代表前来参会,还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代表。以前,为了扩大影响力,海创周要提前发出邀请,邀请相关机构前来参会。今年,在距离海创周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苏州、广州、新疆等多个城市的颇具实力的创业园便纷纷主动预订展位。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郭长明表示:“这种‘抢’人才局面的出现,不仅证明了海创周的品牌效应,更说明了海创周是一个真正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创业的阵地,在这里能够‘抢’到真正的人才。”
现在,海创周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活动,而是成为了我市引智工作的一个平台。近两年,高新区就陆续在日本的东京、澳大利亚的悉尼成功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在欧洲五国举行海外华人团体座谈会,并与80余家海外留学团体建立了联系。这些活动都使海创周的外延更加丰富。正因为有了这些推介,今年主动报名的海外团体数量明显多于往年,更多具有博士学位、深厚技术和工作背景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将带来更多更好的创业项目。
为“创新驱动”锻造人才引擎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将成为未来中国“创新驱动”的引擎。
2011年,在国家颁布了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契机下,中国海创周无疑是在人才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盛会。以“海纳英才·创业中国”为主题,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战略核心,切实贯彻“千人计划”,依托国家层面的高端资源优势,海创周将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平台。
“北有大连海创周,南有广州留交会。”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真正成为了一种共识。海创周是一个品牌,一面旗帜,一盏明灯,一个平台,始终在感召和指引着海外学子回国创新创业。
——驱动国家人才航母的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