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猛于核辐射 蔬菜跟着受伤
几乎只是一条电视新闻的时间,菠菜就进入了一场噩梦。
一位“自从核泄漏后每天都看新闻”的广州大妈,很笃定地相信,菠菜已经成了“毒物”。她不仅不会购买,“甚至连出售菠菜的菜摊也不会靠近”。相比之下,一个25岁的北京男人却紧张极了。他在前一天晚上刚刚吃了碟果仁菠菜,眼下“感觉嗓子很不舒服,莫非放射性物质已经引发甲状腺瘤”?
从日本大地震中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在中国有关核辐射的传言就从来没有消停过。4月6日,一则来自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权威发布的消息称,“从北京、天津、河南等地区抽检的菠菜表面发现了极微量的放射性碘-131。”
很多人完全忽略了这个检测结果后紧跟着的一句,“其含量仅相当于《国家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规定水平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有人下定决心“半年都不碰叶子菜”。也有人热情洋溢地鼓励大家,“不要产生恐慌,碘-131的半衰期是8.5天,我们绝对有信心渡过难关!”
总之,在距离日本2000公里左右的中国,没完没了的坏消息吓坏了人们。这一次,恐怕就连卡通人物大力水手也没法拯救菠菜了。
毫无疑问地说明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并不高
现在正是菠菜“最新鲜最嫩”的季节,可是这一捆捆绿油油的蔬菜还是沮丧地倒在菜摊上,没有太多人问津。
事实上,就在4月9日的傍晚,在占据了很多家庭晚间时段的电视节目“新闻联播”上,身穿白色套装的主播李瑞英用几乎没有情绪起伏的声音告诉观众,被检测出具有极微量放射性元素的蔬菜“不会危害公众健康”。
来自无锡一家菜市场的负责人也一本正经地告诉前去采访的记者,“一次性吃2吨以上这样的菠菜,才相当于一次胸透的辐射量”。
这些权威发布,似乎并没引起太大作用。菠菜的远亲海带也跟着倒霉,一个天津女孩强调,“海带是含碘量最高的食物了……更不能吃了啊。”
在网络上,台湾政界人士邱毅发布的一条微博也被疯狂转发。这位台湾大学经济学博士声称,“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日本食物中的辐射污染确实很严重,包含方便面、苹果、奶品,以及有名的北海道帝王蟹、鲑鱼卵、星鳗等。我建议大家最近少吃或不吃日本食品,以免对健康造成伤害。”
不久,科普作家方舟子就在自己的微博上辟谣:“世界卫生组织说过日本某些地方的食物受到了核污染,但是没有说到这些食物。架上的方便面都是以前生产的,更不可能受到污染。”
可大家似乎总是更愿意相信坏消息。在对方舟子的这条微博的回复中,人们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觉得难以置信,“架上的方便面都是以前生产的,更不可能受到污染?要是薄薄的塑料袋就能抵挡辐射那就太好了。”
这一切,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李大光看来,都“毫无疑问地说明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并不高”。这位最早将“公众理解科学”和“公民科学素质”两个概念引入中国的教授,曾经多次主持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并不乐观。
在福岛核电厂事件中,李大光相信,一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就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恐慌。但根据2006年发布的《美国科学与工程学指标》,在物理知识方面,我国得分“比所有国家都低”。《科学和工程学指标》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两年出版一次的报告,用以评估全球科学和工程学界的规模、质量和活力,其中还包括对各国科学素养的评估。
“电子是否比原子小”是一道最基本的物理题,也是令李大光记忆最深的一道。中国的受访者中,只有22%的人回答正确,远远低于美国、欧盟32国、日本、印度和马来西亚。而另外一道题,“所有的辐射是否都是人为造成”,中国的正确率为40%,欧盟为59%,美国为70%。这个教授不由得苦笑着说:“低了这么多,也挺吓人的。”
人们并不是有意造谣。他们只是凭着自己粗浅的知识进行猜测,结果就发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谣言
按照李大光的说法,“非正规教育中缺乏科学教育”的苦果在这次核辐射恐慌中完全暴露了。
农贸市场里,被打入冷宫的不只是菠菜。莴笋叶、莙荙等叶菜也跟着遭殃,这些被检测出极微量放射性元素的蔬菜,统统成了危险品。观众们开始担心动画片里以菠菜为主食的大力水手,不过也有人心生羡慕,“别忘了,大力水手囤积的可都是核辐射以前生产的罐头菠菜”。
日本料理店更是急得团团转,尽管店员们会指着厚厚的三文鱼切片和鲜美的生蚝,声称这些美味分别来自挪威和中国大连。但一些谨慎的中国人还是决定不去光顾。在日本料理流行的香港,据说今次将有1/4的店铺倒闭关门。
似乎只有一样食品在恐慌面前占了便宜。3月中旬,“食用碘盐可防止受核辐射”的消息在电话、短信和微博之间来回穿梭。中国人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抢盐运动”,这场闹剧甚至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
就连李大光的MSN上,一位刚刚成功抢盐归来的教授也劝说他,“赶紧去抢吧。”他当然不相信这一切,可因为担心“万一都被抢光了,过两天可怎么做饭”,于是也被“胁迫着恐慌了一次”。不过,因为他下手太慢,门口的两家超市盐早就脱销了。
铅这种可以防止辐射的金属也成为宠儿。有人一本正经地提醒大家:你可以拿家里含铅的东西来抵挡辐射。例如,含铅的化妆品涂在身上。把铁罐头(一般都含铅)堆在东边,朝日本方向,然后自己蹲在西边(千万别搞错方向了)。
当然,这个好心人并没忘记提醒大家,“千万别指望铅笔,铅笔不含铅。”
另一条消息的信息源是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政府证实,(核辐射)已开始蔓延至亚洲区域国家,预期下午4点抵达菲律宾,建议人们在接下来24小时尽量不要外出,穿长袖衣物,保护身体免受辐射攻击,尤其是颈项部位最容易受害。”
尽管事实上,菲律宾卫生部很快辟谣,证明这只是一个假消息,在BBC网站上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新闻。但李大光发现,绝望的人们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前所未有的灾难”。有人决定“穿上白色衣服防辐射”,毕竟,电视里这可是防护服的经典色。
“你知道,在每一次大恐慌中,人们并不是有意造谣。他们只是凭着自己粗浅的知识进行猜测,结果就发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谣言。”李大光说,“这一切,不是和非典时期人们抢醋和板蓝根很相似吗?”
人们的恐惧更多是来自信息的不透明
不过,在李大光看来,每一次危机或许都是研究机构和媒体向公众进行科普的好机会。
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眼下有一条异常活跃的电话线路。在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工作人员张静每天能接到几百个有关核辐射的问询电话。电话那一端,往往是些忧心忡忡的民众,他们关心碘化钾含片的服用方法,试图分辨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的不同之处。
恐慌似乎正在慢慢平复,但4月4日的一则新闻再次向这片浑水里投入了重磅炸弹:东京电力公司4日宣布,从当天19时开始,工作人员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内低放射性污水排入海中,以便腾出空间处理部分机组内的高放射性积水。
张静甚至记得,他们曾经接到过一个来自美国的越洋电话。听起来,这个已经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中国人焦虑极了,“听说核辐射会通过洋流污染美国,我们是不是需要撤离到更远的地方去?”
网友们开始自发地研究洋流走向,高中地理书本中的洋流分布图反复出现。在苹果iPhone产品的应用软件商店里,一款名为“辐射速查”的软件也迅速地上升到下载榜单的亚军位置。
李大光相信,这一次人们的恐惧更多来自“信息的不透明”,如果日本方面不准确地公布自己的信息,“就算是物理学家也会感到恐慌”。因此,他一再强调,这场举国恐慌绝不能仅仅归咎于科学素养问题,毕竟当一个人面临灾难时,“即便只给他一根稻草,他也会死死抓住的。”
眼下,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可恐慌并未随时间散去。一个刚刚从日本福岛采访结束回到北京的记者,按例去医院进行放射线检查。当他和一个工作人员聊起,自己刚从日本回来,曾经距离辐射区只有22公里时,工作人员“一下弹出去好远,落下一句‘哎呀妈呀’就不见人影了。”
对于无辜的菠菜和菜农来说,噩梦恐怕才刚刚开始。尽管有人认为“这点辐射还比不上放一个屁”,但现实是,这种过去受宠的蔬菜正在一个劲儿地降价。
不过,曾经“极度关心却无从得知中国核电厂分布图”的李大光发现,核泄漏事件后不久,核电厂分布图已经迅速地在网上公布。他笑着说,“这一次,毕竟并不全是坏消息。”
——恐慌猛于核辐射 蔬菜跟着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