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第二十四中于跃获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奖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一班学生于跃在刚刚结束的第44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奖,为中国,也为大连争得了荣誉。而他在之前获得的成绩,同样让人赞叹:高二时被保送清华;高三时被英国剑桥大学预录取……于跃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昨天上午,记者在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采访了这位“奇才”学生。
获得国际物理“奥赛”金奖,全世界第九名
刚刚载誉归来,于跃的金牌还随身戴着,上面用英文写着“第44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奖”的字样。回忆竞赛的过程,于跃坦言,挺紧张的,笔答和实验部分各5个小时,5个小时内没有休息,每人发一个香蕉,一包饼干,一瓶水,题量特别大,一道量子力学的题计算用了9张A4纸。最终,在80多个国家的几百名选手中,评出了40个金奖,中国参赛队的5名选手全部获得金奖,其中于跃的成绩排名全国第三,全球第九。
于跃可以说并不缺少竞赛的经验。高一时,他跟着高二、高三学生一起参加全国物理奥赛,结果取得了辽宁省第一名。因此在高二时便被保送清华大学。去年年底,于跃又凭借出色的履历和成绩被英国剑桥大学预录取。
于跃的学习方法:专注加高效
初二时,于跃就自学了高一的物理知识,初三毕业的假期,他把高中数学知识从头到尾过了一遍,而上高一时,于跃则把高中三年的物理知识基本上学完了。之所以总是走在其他同学的前面,于跃的奥赛教练杨玉平介绍说,于跃的学习效率非常高,而且愿意琢磨,问题想得很深入,正常教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需求。
于跃的同学李明皓回忆说,有一次放学前的一两分钟,其他同学都在收拾书包,而于跃却又拿出一道新的奥赛题,认真地看着题干,便问他:“你现在看,也不能马上做出来,这不是浪费时间吗?”于跃的回答让他感到佩服,“我现在把题干记住,一会儿在车里能有时间想想。”用于跃的话说,“琢磨题、解题就是一种乐趣。”
杨玉平老师说,于跃的思辨能力很强,物理奥赛的书和习题集很多都是专家、教授出的,他时常会对上面的标准答案提出质疑,并和老师理论、争辩,实践证明,很多时候,他是对的。
父亲于向东说,于跃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习惯应该是源于小时候他母亲的培养。“在于跃上幼儿园时,他妈妈有时候就主动‘示弱’,拿出一道题看看说自己‘搞不定’,这时于跃就会非常乐意讲给妈妈听,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有自信,也能从帮助别人解答问题中获得快乐。”
学校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搭建平台
于跃取得出色的成绩,有个人的努力,自然也离不开班集体和学校。在于跃所在的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一班,53人有9人被清华录取,1人被北大录取,还有部分学生考入牛津、剑桥等国外名校。用于跃的话说,“这是一个竞争合作的集体,大家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班主任胡颖老师说:“这些优秀的孩子们在一起,不是忌妒,而是相互欣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大家取长补短。”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奥赛培养模式已相对成熟,学生凭借兴趣自主申报奥赛学科,经过一段时间自动淘汰部分学生。参加比赛的学生落的课程,学校会集中各科优势力量为他们补上,确保学生不耽误高考。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于跃获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