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必将沸腾在发展大潮之上 崛起于东北亚的中心
历时半年有余,《沸腾的黄渤海 崛起的金海岸》系列报道陆续呈现于读者眼前。回头望来,这一路像是沿着黄渤海畔这条金海岸进行了一次旅行,着眼处岂止风景,更有家乡人于转型之年所做的卓绝努力与硕果丰丰。
掩卷凝神,幅幅画面映于脑海,这就是我们的城市,新城区展翅欲翔,老基地沉稳转身,高新技术如巨鹰之翼,助力滨海之城在这机遇之年扶摇而上。转型与探索不易,其中艰难困苦于成功之后说得轻松,而当其时,却如道道深堑令努力者疲惫万分。这些文字,记录着努力者在过去岁月迎难而上的奋勇,也记录着他们在这转型之年、机遇之年设计未来的睿智。这是历史,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继续向前的动力。
沸腾,当为剧烈之势。崛起,可期高绝之态。书法家张本义所著《大连赋》有云:登高远望兮,致前途于万里;大海之都兮,嘉来日之未央。
人云靠海吃海,这黄渤海,大连人不仅吃得,更是这座城市走向世界的桥梁。
拥有百年历史的大船集团,是大连人的骄傲。在“十一五”期间,大船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造船产量,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8倍、3.4倍、3倍、2.6倍。在实现了像造汽车一样造船之后,大船集团更向海工领域勇于探索。同样,大连中远也在积极转型,由修船“航母”变身海工新秀,修造并举,为企业开拓出一条新路。正是及时转型,让大连造船业在全球经济危机导致造船业整体低迷之时仍能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大船集团的目标是经济总量将超过300亿元。
海产品养殖也是大连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大老牌渔业集团为大连唱响鱼美蟹肥之歌。辽渔集团,这个1945年成立于辽东半岛大连湾畔的渔业集团,从环球渔场到日益崛起的港口,从单一的捕捞产业到如今多业并举,崇尚发展与开放的蓝色的海洋文化已深入骨髓。十一五期间,辽渔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到2015年,辽渔集团将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比十一五末期翻两番,资产总额增加3倍。獐子岛集团,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58年,当年有“海上大寨”之称。过去的5年,獐子岛集团迅速壮大,发展战略由“资源+市场”进入“市场+资源”,海洋牧场由40余万亩增长到285万亩,如今一提虾夷贝,谁人不知獐子岛。“耕海万亩,养海万年”,大连人不仅向大海索取财富,更会保护自己的蓝色家园,一座座生态海洋牧场的建立,为大连的渔业在未来五年继续辉煌打下了基础。
每天,我们的城市,都在变化。身处其中,常常不觉白云苍狗,而当我们于奔波处踏实下来,仔细观望,才晓得身边早已沧海桑田。
新城区的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在昔日宁静的普湾新区,一场大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投资90.5亿元的碳纤维项目,投资20亿元的电力系统复合材料项目,投资30亿元的电动车项目……金州新区不仅是大连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大连市产业发展的支撑区,同时也努力建成大连市和谐城区建设的一个示范区;普湾新区开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瓦房店正在把沿海四大经济区的461公里海岸线变成“黄金海岸”,这片海岸将以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动,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十二五”期末,沿海四区城市基本建成,大批农民将成为产业工人,变成新城的主人;庄河,也在全力打造北黄海地区现代化生态型中心城市;长海,则正努力建成现代旅游岛,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后花园。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催生了一批新兴发展园区的同时,也为老城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山区,我们的老牌核心区正以一系列举措,优先发展民生,全力打造“科学发展首善区”。“总部经济”、金融业一直是中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今,随着东港区建投的逐步推进,这里将出现面积近9平方公里的区域性金融商务核心区。西岗区的战略是民生与经济并举,环境与发展并重,立求建设“生态宜居城区”,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居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实际利用外资四项指标的倍增。沙河口区的转型之旅面对不少困难,老工业企业陆续搬迁改造,不但带走了税源,而且还留下了沉重的社会负担。为此,沙河口区确定了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不断聚集优势产业,建设高端科技服务业。十二五期间,沙河口区将拿出财政收入的75%左右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老大连眼里,甘井子总与“落后”相关,如今,包括生态科技创新城、体育新城、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中华路商务区和空港商务区的两城四区建设都在加紧推进,十二五期间,甘井子区将全面淘汰落后产业,使甘井子区成为我市高端产业基地、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生态宜居型新城区。同样,凝聚着“半部近代史”的旅顺口区,这个老牌城区也正努力抓住机遇,谋求快速发展,“绿色、宜居、实力、幸福”是旅顺口区的努力方向。
作为老牌工业基地的代表,机车、轴承等传统工业产业曾是大连的核心。如今,这些老核心正在自主创新为核心动力,在振兴之旅、转型之路上大步前进,为大连在新的机遇期里更快发展贡献力量。
1月初,由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自主研发的和谐3型电力机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我国机车制造领域首次有整机产品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在十二五期间,大连机车的目标是主营业务产值突破200亿,同时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多个板块都有突破。
4月下旬,瓦房店轴承集团荣获第二届中国工业大奖。获奖理由是:围绕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配套自主研发,在高速重载铁路轴承、航空航天轴承、大型精密轴承等领域全面替代进口。依靠自主创新,瓦轴实现了高端轴承产品产业升级,改变了我国许多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装备上高精密、高可靠性、高转速轴承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未来五年,瓦轴给自己的定位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轴承集团。
7月中旬,东北特钢集团在登沙河新厂区举行大连基地环保搬迁项目竣工庆典仪式。投产后,形成年产钢300万吨、钢材255万吨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可达500亿元。其生产的工模具钢、大锻件、高合金线材等不锈钢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实现替代进口。作为中国特钢的领军企业,十二五伊始,东北特钢集团就确定了建成世界特钢第一企业的目标。
9月,老五二三厂,现在的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准备迁入新厂区,这个由制造炮弹起家的老厂,已成为核设备制造领域中的翘楚,目前国内在役和在建的核电站中都有宝原公司提供的设备。
产业努力转型,老厂获得新生,知识产权自主,环保之树常青。大连老工业产业能成功转型并阔步发展,实乃城市之幸。
在老核心成功转型的同时,以软件、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核心”也在加速运转,并将为这座城市带来美好的未来。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连的软件产业还几乎一片空白,1998年产值不过2亿元。如今,在高新区,去年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就已突破500亿,从业人员突破8万人。从奥运会开幕式的画轴、水立方的照明工程、世博会的动漫渲染、到“神六”和“神七”飞船等都有高新区的技术和产品。
大连的高新技术产业,给了这座城市太多的惊喜。我国第一条碳纤维从这里抽出——大连兴科碳纤维有限公司装配出了我国第一条碳纤维生产线;宝马的车身在这里制造——大连奥托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我国首条宝马车型的车身焊装线;蛇岛终于告别了没电可用的历史——那是因为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太阳能储能项目登上了小岛……
从海洋到城市,从老工业到高新产业,这些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宏图,其中种种激动人心的成绩与故事浩如烟海,难免挂一漏万,但一叶之秋,我们的家园必会更加美好,那条蜿蜒的海岸,在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新机遇中,必将沸腾在发展大潮之上,崛起于东北亚的中心。
——大连必将沸腾在发展大潮之上 崛起于东北亚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