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秋收的快乐
收割机在稻田里快速收割作业。
满脸笑容的稻农在背运收割机收割并脱粒的稻谷。
布满老茧的手,捧起金灿灿的稻粒。
一位排不上收割机的稻农在“打捆”。
人工收割的水稻堆放在稻田里,脱粒也是一道繁琐的工序。
金色的稻田里,收割机在驰骋;长长的田埂上,稻农们微笑着;蔚蓝的天空下,辽南大地处处洋溢着一派丰收的景色……10月25日,记者深入到庄河市栗子房镇张炉村的田间地头,看到一张张丰收的笑脸,感受着稻农们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愿望与畅想。
又是一年收获时。在张炉村的一块水稻田中,一台水稻收割机正在快速作业,动作轻盈,不到20分钟,一亩地就收割完毕,稻茬比人工收割要矮。农户们紧跟在机器后面背运脱好粒、装好袋的稻谷,脸上掩饰不住收获的喜悦。农民王大婶和梁大婶告诉记者,她们俩的丈夫都外出打工,家里人单力薄,只能用机器收割,可现在机器少,排不上号,正常情况下需要三四天才能排上。63岁的村民何忠新家今年种了4亩8分地,如果人工收割,两个人需要干3天才能完工。他通过熟人才找到收割机,机器收割一个小时就能完成,还解决了脱粒的大难题。
栗子房镇是庄河市水稻生产大镇,共有水稻面积4.5万亩。 2007年,这里率先成立了辽南首家“大连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该镇拥有水稻生产方面的农机700多台。实现了水田机插秧3.2万亩、机收割3.5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从去年的62%提升到今年的75%。但是,记者了解到,虽然机械化水平比去年提高了,但目前仍然面临机器少、需求多的现状。现在机收一亩只要100元,雇人雇车运输需要50元,用机器收割省力省心还快,而且成本也不比人工高。秋收不等闲,万一变天,水稻困在地里就会带来损失。农民们期盼政府有关部门能再加大农机下乡政策力度,提高春播秋收的劳动生产速度。在采访中,农民们还向记者表达了这样一个愿望:期盼有关部门能把油补发到农民自己手中,由农民再给前来收割的农机户,这样就能鼓励农机户主动用心地为农民服务,避免农民排队耗时的被动。
——喜看秋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