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区里有滋有味当书记
“80后”大学生、社区书记,这两个看似不太搭界的概念如果结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被认为极具个性的“80后”愿意到社区这么基层的地方工作吗?工作中,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老大妈、老大爷唠家常?带着一个个问号,记者昨日来到中山区青泥洼桥街道上海社区,看到了一位“80后”大学生在社区工作的真实一幕。
1983年出生的吴楠,在今年5月公推直选成为上海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是我市社区居委会成员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昨天早上8时,她就来到社区。“今天我值日,一定要在9点正式上班前打扫完毕,这样才能不耽误居民们办事儿。”家住周水子的吴楠,每天上班在路上要花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而不管是不是值日,她都提前1个小时到岗。她对记者说:“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很平常。今天还算清闲,忙的时候,我们经常是早上6点上班,晚上七八点下班。”说话间,还不到9时,已经有居民来社区办事儿了。一位先生,他家外挂的灯箱坏了,希望社区能帮忙修一修;一位居民反映,楼前一个煤堆把马葫芦盖儿给压上了,影响排水;一位党小组组长来交党费;办公桌上的电话又响了起来……
虽然社区工作很琐碎,可吴楠能有头有序地一件件办好。这得益于她此前6年的社区工作经验。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的吴楠,做了1年会计后,发现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这项工作,于是在2005年参加了全市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并顺利成为了社区工作者。从和居民们对话时总是大红脸,到现在站在台上组织活动不怯场,吴楠觉得自己成长了。“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更学会了为人处世的艺术。相信这种成长是其他工作领域得不到的。”吴楠说,“当居民们信任你,有什么事儿都想和你说的时候,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吴楠虽然身材娇小,但却有着一股的冲劲儿。她能让“顽固”的奶奶搬走堆满楼道里的杂物;她能耐心详细地回答每一位居民打来的政策咨询电话;她能带领阿姨辈儿的社区工作者一起开展工作。前不久,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居民给她出了道难题。这位居民和母亲一起来到社区,要求申请廉租房,可是由于手续不全,目前还无法办理。为了不刺激这位居民的情绪,吴楠像和亲哥哥说话那样儿,心贴心地为这位居民做解释。其他工作人员都很怕这位居民一旦疾病发作打人怎么办。吴楠说:“当时心里也挺害怕的,可是我不能不理他们,越是弱势群体,心灵越脆弱,需要谨慎地与他们交流。”事后,吴楠还主动到这户居民家中家访,了解实际情况,居民感动地告诉她:“妹儿啊,你放心,我不会出去闹事儿的。”
每天面对得就是这些家长里短,但吴楠乐在其中。在向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时,记者能够感受到她的那种投入,她是把社区工作当成事业来经营的。她告诉记者,和她同一年考进青泥洼桥街道辖区的8名大学生,现在都还在社区工作,“我原来所在的那个社区,老书记退休时被很多居民挽留。那才叫人生的光荣呢。赚多少钱都买不来百姓的信任和口碑。”
--------大学生社区里有滋有味当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