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县域经济化茧成蝶
辽宁省瓦房店市是中国轴承工业的发源地,也曾经是依靠传统工业农业发展的县级市。近年来,瓦房店市通过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战略,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界限,较好地破解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
辽宁省瓦房店市拉山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这些年,村里依托瓦房店“轴承之都”的优势,办起了轴承厂,全村有近八成的村民进厂当了工人。已经习惯了工人身份的村民宋明超现在是熟练的机床工,工余时间还能忙活下自己的口粮田。
为了解决好农民如何拿好锄头和如何放下锄头的问题,瓦房店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界限,将农村发展纳入到全市规划当中。把两大工业园区放在城区,其他21个工业园区全部放在乡镇,通过这些园区的工业化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做到新城与老城、城市与乡村、产业与城镇同步规划,共同发展。
瓦房店市委书记刘兴伟:“我们第一注重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第二个呢,我们注重发展产业集群。我们认为,只有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才能更好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瓦房店市通过以产业为龙头,园区为载体,用县域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化发展。土地向大户集中,农民向乡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同时,这个市依托临海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临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大批“国字号”的大企业在这里安家落户。目前,瓦房店市已形成600多家轴承企业的轴承产业集群,仅轴承一项的年销售收入就有230亿元,占全国轴承市场份额的1/4。
瓦房店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谢德洋:“全市现有各种工业企业近8000家,培育和壮大了轴承产业集群和食品加工、风电装备、LED光电、临港产业配套、新型建材以及清洁能源等六大产业基地。在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我市城市的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瓦房店市还十分注重工业反哺农业,走集约型特色化农业发展道路,让农田变成“第一生产车间”,让农民直接融入产业链条。通过出台财税、科技服务和市场保障等多项优惠政策,一大批培育农副产品精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水果、水产、蔬菜、花卉、畜牧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农副产品附加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去年实现加工销售收入15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560元。
瓦房店市委书记刘兴伟:“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用工业的理念、机制和举措经营农业,让农民直接融入产业链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
据统计,现在瓦房店市37.5万农村劳动力中,70%以上留在本地就业,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只有8万多人,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高达20万人。瓦房店市由2009年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评比中的第27名,一跃上升到今年的第13名,居东北县市之首。
——统筹城乡发展县域经济化茧成蝶